面對資訊變革的速度感,生活品質的提升,服務內容要求的擴大,在大陸這幾年透過文化旅游中的全域旅遊政策,大興土木,補足鄉村基礎建設的不足,更是為了讓貧瘠的鄉村人均富裕起來。
因此從幾年前的文創、工藝的推動過程中發現致力發展單ㄧ點,無法形成旅遊路線,觀光立面,光大陸自己的市場就以足夠支撐,但卻困難重重,有的地方設備簡陋,安全問題,建築破舊,缺乏管理,於是全域旅遊的概念油然而生。
但。人性依舊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東西,因為有權力做全域旅遊的是地方政府,有土地的也是政府,偏偏政府裡沒多少人理解,更別說全域旅遊模式是ㄧ個跨多領域的綜合項目。
於是,大型開發商,土地集團開始另起爐灶,成立文旅公司,轉成旅遊產業公司,再用背後過去不相干的案例和反正也不用可行性評估厚重的計畫書,框定了政府不少商圈街區、景區,但又有誰真的做得好的?因為我遇過太多無法收尾,或做到ㄧ半要向外求援的項目,多半我也是無力協助,因為要翻轉跟調整的事太多。
我這種不是做生意的個性也無法和在地地頭蛇往來,多數時間都是很真誠的教他們該怎麼做,產業的分佈等等,但授課教完,過些日子,依然往可預知的深淵走去。
無論旅遊局在政府自辦評比拿了多少名片,獎項,都不及ㄧ個旅客每每到了這個地方捨不得走,還拼了命邀請朋友ㄧ起前往,停留時間的長短,期間重旅的次數,消費力的金額,延伸的宣傳效應才是旅行觀光效應評估的要件,
全域旅遊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,以旅遊業為產業發展方向,通過對區域內旅遊資源,相關產業、生態環境、公共服務、體制機制、政策法規、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等等各方面投入,產出,優化。簡單說,全域旅遊是一種“全空間、多產業、共同跨域”的整合模式。
全域旅遊的核心可歸納為“四大價值”的創造。即:產品值、經濟值、民生值、共同值。並且涉及到文化創意,藝術家工藝,產品創意、產業佈局設計、城鎮建設、美麗鄉村等全方面內容。
其實過程各地還在如火如荼的發展中,但有幾個容易錯誤的地方。
一,是防止竭澤而漁、破壞環境,不顧實際情況和資源承載力,盲目開發、過度開發、掠奪式開發行為。
二,是防止簡單模仿,千城一面、千村一面、千景一面,這才是全域旅遊的精髓,但現在都是相互模仿,聽到那個好,就去學習,忽略了全域旅遊產業不是單一產業,是無法用一個點創造,
三,是防止短期行為、盲目漲價,變成非資本財的虛胖,應該政府用力在事前做好地塊分佈,把房地產銷售的行為另外專案處理。
四,是防止運動式、跟風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,這在大陸要防就得看領導是懂的還是也是一知半解的,
五,是防止重推介、重形式,輕基礎、輕內容,應該要強調內容的產出,甚至要組建內容產生圖隊,為當地奠定內容產出的模式基礎。
六,是防止換湯不換藥,換牌子不換體制,換機構不換機制,換人不換理念。
根據相關資料,能簡單歸納,全域旅遊的幾種模式:
(一) 龍頭景區同心圓帶動型
依託龍頭景區作為吸引核和動力源,按照發展全域旅遊的要求,圍繞龍頭景區部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,圍繞龍頭景區配置旅遊產品和景區,以龍頭景區帶動地方旅遊業一體化發展,以龍頭景區推動旅遊業與相關產業。
(二) 整體城市全域輻射型
以城市旅遊目的地為主體,依託旅遊城市知名旅遊品牌、優越的的旅遊產品、便利的旅遊交通、完善的配套服務,以都市旅遊輻射和帶動全域旅遊,推動旅遊規劃、城鄉規劃、土地利用規劃、環境保護規劃等“多規合一”;促進城鄉旅遊互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,形成城鄉互補,優勢互動的城鄉旅遊大市場。
(三) 塊狀景區發展型
把整個區域看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和營銷。按照全地域覆蓋、全資源整合、全領域互動、全社會參與的原則,深入開展全域旅遊建設,推進旅遊城鎮、旅遊村落、風景庭院、風景園區、風景廠礦、風景道等建設,實現“處處是景、時時見景”的城鄉旅遊風貌。
(四) 以特色文化資源核心型
以區域內高品質自然及人文旅遊資源為基礎,特色鮮明的民族、民俗文化為靈魂,以旅遊綜合開發為路徑,推動自然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相結合,帶動區域旅遊業發展,形成特色旅遊目的地。
(五) 產業升級轉型
以“旅遊+”和“+旅遊”為途徑,大力推進旅遊業與一、二、三次產業的融合,規劃開發出一批文化休閒、生態觀光、商務會展、休閒度假、鄉村旅遊等跨界產品,推動全域旅遊要素深度整合,進一步提升區域旅遊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。
簡言之,這不是件簡單的事,台灣相關部門也要注意,觀光行銷不是行銷,而是本質內容,才能成就盛景。
劉典倡撰於,北上280次普悠瑪
Opmerking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