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短影音如何開始?|好事文創行銷CEO劉典倡

#底層邏輯

 #百萬網紅也是這樣教

單純製作短視頻的順序~(簡要版)

.

#規劃與觀察

第一、選擇賽道、觀察對手先開帳號去跟有興趣的帳號互動,了解不同平台熱門的賽道,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找出競品差異,建立精準的人設。

.

#決心很重要

第二、準備設備和決心其實穩定器、指向麥克風、手機幾乎就是全部的裝備了!決定好賽道後,問自己預計更新的次數,初期流量地圖的建構

.

#關鍵字

第三、腳本規劃、關鍵字相對比較短的影音,腳本撰寫的方式就跟一般長影音來說差很多,更重視在開頭的「吸睛」、有趣的「內容」以及反轉有趣的「結尾」,比較偏向社群貼文的操作,例如強烈的情緒安排:好奇、借勢、痛點、極限、恐嚇、反轉、利多、示弱等。

.

#踏出第一步

第四、了解短影音的類型因為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浸和自己操作,無法理解和分辨短影音的類型,只是聽老師講,一百年都不會有結果。

.

#實作實操

第五、先產出短影音先拍2-3支影片(通常我們是一次拍4-5支),先上一支後,儘速觀察1天內的反應,或許一開始會有部分平台紅利,發布技巧、時間都要注意。

.

#洞察數據

第六、洞察1天數據

儘速觀察1天內的後台數字,準備適合的時間進行第二支影片的上架,再來進行其他平台的準備與調整。(可以進行不同平台特性的二次剪輯)

.

#持續更新

第七、穩定更新,期待爆款持續更新、建立漏斗!依照流量地圖引導。也別忘了當初製作短影音的初衷和目的,進而引流、留量、變現~其實短影音腳本規劃、賽道選擇所佔的比例非常高,拍攝的技巧、內容相對來說變得不是關鍵,當然運鏡、場景、音效都很重要,但現在平台的內建功能都能讓一般人很快就上手。

.

TikTok之所以能成為社群短影音平台下載榜首,其演算法非常關鍵,因為不管是創作者或使用者都能夠感受到演算法的「真實」、「快速」,真正的去中心化,讓每個帳號只在兩個版面中完全各自連結,app的目的就是要你長期停留在這個平台。其他的社群平台卻是要先建立自己的粉絲,如果沒有粉絲就沒有流量,所以現在只要有人問我,我都說就是先做短影音,沒有更好的選項了。

.

Tiktok的演算法持續進步當中,所以當你做的內容垂直性更高,將勢必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,而在短影音紅利不如過去的情況下,也不能都只靠著平台推播,需要有更多引流、互動、廣告等環節。

.

而有企業夥伴詢問,已經有FB\IG,那該怎麼進行短影音,要新開帳號?直接增加內容?我的答案很簡單:這些投入目的是什麼?「曝光」「轉化」「信任度」「擴散」....確定好優先順序的第一個目的,就能做好決定!.如果原本的經營有一定的成效,那麼在「固本」的基礎上,進行新內容的創作,是必然的策略,至於要跟原本的FB跟IG分開與否,我倒覺得不是非常重要的問題,而是你要想創作的新內容,跟原本FB\IG的受眾是否符合,不然也只是餵給他們不要的東西而已,只會越來越糟。

.

臉書經常被降觸及,雖不意外,但民眾社群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也會慢慢脫離這個平台,但臉書還是不會倒,因為基層民眾大多數的關係連結都在這個平台上,除非有某個平台可以很快速的斬斷這個需求鏈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