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筆人:于國華文化工作者
台北迪化街融入文創零售與生活消費,吸引更多觀光客,本地民眾也趨之若鶩。近來,一股潮流正在蔓延,許多老店改頭換面,深厚底蘊加上新鮮風格,形成獨特的魅力。
迪化街是台灣的珍寶。百年前,這裡是台灣「華爾街」,大商巨賈雲集。除了經濟實力,大稻埕也是蔣渭水醫生推動文化啟蒙的基地。光復後,包括新光、遠東等紡織企業在此發跡,標誌著台灣經濟由農業轉工業的里程碑。
一九八○年代,老街拓寬計畫引起文化覺醒,樂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丘如華,在一九八七年八月發動「我愛迪化街」,「古蹟仙」林衡道先生帶領大批民眾上街導覽,成為解嚴前難得的群眾文化行動。
一九九○年末首先引入的「發展權轉移」機制,保存歷史建築同時保障私有產權利益,經歷十餘年復舊整修,迪化街逐漸形成今天的風情。
幾股力量推動著迪化街改變。市府都市更新處推動「URS(都市再生基地)」計畫,將業主修復後捐贈市府的老屋委託文教組織經營,在老街開闢了文化空間。而後,創業家周奕成帶領青年進駐, 一系列名為「藝埕」的商店與空間,為老街帶來創新產業與文創氣氛。
二年前,迪化街有了自己的藝術節;去年「迪化街207博物館」開幕,為老街再添風華。迪化街逐漸從傳統商業街,轉變成都市中的文創與文化特區。
三年來,市府商業處推動老店再生,在品牌經營專家張庭庭協助下,已有三十多家老店完成改造。這些老店歷經數代傳承,向來務實經營,無奈消費趨勢變遷,客戶不斷流失。率先轉型的老店例如迪化街的竹木造咖、富自山中、聯芳漢通、李日勝等,永樂街的姚德和、西昌街的老濟安等,如今都成為媒體追捧、民眾慕名的打卡潮店,甚至是台灣向國際觀光宣傳的亮點。
老店改造需要細膩的過程。好鄰居基金會十五年前推動「老店大翻新」,協助十餘家老店轉型,每宗個案都經過仔細評估;其中案例如旗山常美冰店、頭城阿宗芋冰城、台東市老東台米台目、基隆市泉利米香等,改造後風格一新,如今都是「排隊名店」。老店改造最重要是文化傳統的發掘、延續和發揚轉化,以及經營家族成員的意見協調;合宜的改造過程,不但萃取老店精神價值,更讓品牌得以振興延續。
台灣許多老街保存,徒留建築軀殼,傳統產業被觀光消費取代,特色盡失。慶幸迪化街能夠新舊並存,年輕文創業者帶來活力與創意,也得到老街文化商業氛圍滋養;老店再造振興了傳統產業,讓文化與商業得以共榮。尤其再造的老店,往往由年輕世代主導,說服長輩拋棄包袱、接受變革,世代傳承的意義更加可貴。
老街需要新商業,但不能全面汰除老行業。老街文化保存,更不只是空間美化或藝術和設計的融入。百年來,與商業繁榮共生的包容與創新,正是迪化街的精神所在。迪化街的再生,也必須做到文化和創意持續並進、傳統和創新相互包容,這才是「文化產業化、產業文化化」的真諦。
Comments